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091、三面(2 / 2)

甚至,他接下来意味更明显——

“殿下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用错了招数,有时候想让别人帮你做事,送情分比送恐吓更有用。”

当初的本王把这句话奉为锦囊妙计,因为这句话让我明白,应该假戏真做,让她甘愿倒戈,而不是威逼利诱,步步紧逼。但无论是哪条路,吕舒的意思都是让本王利用好秦不羡这个人。

第三件事,便是让本王最后悔最痛心的“南国府桂花酒”了。

往事历历在目。

“以后殿下没什么事,还是不要亲自来见老奴了。”

“你被他的人盯上了?”

“前几日礼部尚书赵孟清来见皇上,路过我身边的时候,轻声问我,南国府的桂花酒是不是都这样香甜。去年我在南国府监管船造,回来的时候送他两坛桂花酒。他去年没有问我桂花酒的味道,今年却问了。”

赵孟清是卫添最大的宠信,吕舒提到他,目的应当同陈长风刺激本王一样,是暗示本王形势紧迫,想让本王尽快动手莫要迟疑。

可七月南下,我在洛昌城遇见前来搭救的赵孟清,他见到我时怕我对往事耿耿于怀而坏了大事,毫不避讳地跟我解释了关于桂花酒这件事——

“不羡辩解的没错,其实吕公公的死,跟在下确实没有关系。可桂花酒的事,当真是下官对不起吕公公,若不是我觉得桂花酒好喝,和吕公公提起来,他也不会过度揣摩,进而慌乱不已,闹出这般大的事情。下官要道歉的,便是自己的无意之举惊到了吕公公这一桩,至于殿下猜测的下官同皇上合谋杀害吕公公一事,我未曾做过,这个锅我也不会背。”

当初这一桩不过请教桂花酒的事,被吕舒定义为了某种威胁和暗示。吕舒这一步棋走得太妙了,甚至从这一句开始,他慢条斯理地把全套布进了六月六日,天贶节,宫中晒龙袍,宫外晾衣裳。

有一件龙袍被故意藏起来,前后两任司礼监太监秦不羡和吕舒一夜之间被抓进宫里。

最后秦不羡安然无恙地走出来,吕舒却被定了死罪。

这件事,让绝望之中的本王最先怀疑的两个人是谁?自然是无罪释放的秦不羡和提过桂花酒的赵孟清。

但是,为了让本王憎恨这两个人而不惜去大逆不道地私藏龙袍,最后引来杀身之祸,这一笔买卖真的划算么?

在此之前,那么多年,吕舒不止一次地告诉过本王,哪怕遇到再难的事,哪怕多么苟且,也要坚定不移地活着,这样想做的事便还有机会去做到。他甚至不惜用自己举例,说自从我二皇兄死后,他在宫中唯唯诺诺从不敢触卫添的逆鳞,委曲求全至此,为的就是有朝一日看到我登基称帝。

甚至,他还同我一起约定好了事成之后,同饮桂花酒,不醉不休。

这样一个人,怎么能说去死就去死呢?

再一细想,本王发现一件大事——

活要见人,死要见尸,我却没有见过吕舒的尸首。而这世上,最应该知道吕舒是死是活的除了他自己,便是当初定他罪的卫添了。

我不禁想起吕舒出事后,卫添同我在盛景园内的谈话。

“听闻,你和吕舒颇有私交?”

我未曾躲闪,把自己心中所想一一说出来:“皇兄,方才在朝堂上,臣弟便想说,私藏龙袍是滔天大罪,吕舒身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,在宫中呆了四十多年,宫中的礼数他比别人更清楚,他还不至于蠢到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”

“所以你的想法是?”

“臣弟觉得,是有人故意陷害吕舒。”

卫添便笑了:“你可能不知道,吕舒啊,自己都担下来了,他说自己奴才当够了,想当皇帝,想受万人敬仰,想有奴才伺候。”

见我震惊,他又道:“是啊,朕也觉得他蠢呐,这般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人,怎么会想到去私藏龙袍呢。如若有朝一日他真的得了运称了帝,现做衣裳也来得及。你方才说有人陷害他,可司礼监总共就由那么些人,奴才们都是他一手带大的,自然也都唯他是从,你可能说出是谁嫁祸的他么?或者,你能不能说出,他到底是为了谁,才宁愿主动认罪也要保那个人的周全?”

卫添明知道我当时想到了秦不羡,仍旧装作不知情的模样:“你想到了谁?”

“臣弟不知道他想保全谁。倒不知在此事上也有嫌疑的秦不羡秦大人是如何辩解的。”

他又笑:“我也讯问了秦不羡,她只说自己没有私藏过龙袍,吕舒是否会这样做,她说不了解吕舒的为人,所以无从知道。”

一,卫添知道吕舒和我有私交;

二,吕舒私藏龙袍十分蹊跷,他知道吕舒这样做是蠢、是自寻死路;

三,卫添也把秦不羡牵扯进来,让本王恨她怨她,想杀了她。

分析完当初这种种,一个更可怕的想法出现在本王脑海里——

卫添,我,程遇……

吕舒莫非是个三面细作……?!